仲夏秋初。消费回暖。夜市升温。上海市街头巷角热闹非凡。无论在大马路。还是在居民小区。市民们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近日在上海市举行的“第八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与会者认为。自从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来。受垃圾分类推进的影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伴随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展开。垃圾分类产业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继上海市、北京市之后。江苏省苏州市也正式开启了强制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全国46个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了快速落地的阶段。
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3月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时隔两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7月正式实施。打响了强制垃圾分类的第一枪。标志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并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上海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96.86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四分类垃圾实现“三增一减”目标: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吨/日、增长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吨/日、增长38.5%。干垃圾处置量15518.2吨/日、下降19.8%。
“上海市目前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告诉记者。上海市垃圾分类所取得的成效可以用以下五句话概括:全程体系基本建成;分类实现全域覆盖;垃圾分类末端效果。尤其在干湿垃圾方面分类比例基本稳定;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城市文明素质得到提升。
“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并非一蹴而就。”据齐玉梅介绍。上海市垃圾分类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2000年之前。上海市做了有机垃圾、无极垃圾、废玻璃、废电池专项分类;从2000年开始。上海市被列为全国8个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此后的11年间。上海市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形成了“垃圾革命”的共识;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上海市继续探索垃圾分类。建立了绿色账户模式;从2016年至今。上海市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除了上海市外。北京市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全市厨余垃圾分出量增长、其他垃圾日清运量下降的良好态势得到巩固。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764吨。分出率达到8.13%。较4月下旬的日均309吨增长470%。较5月份的日均740吨增长137%。特别是7月下旬。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甚至突破2000吨。达到2093吨。
“继上海市、北京市之后。江苏省苏州市也正式开启了强制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全国46个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了快速落地的阶段。作为固废资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垃圾分类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将为环保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表示。固废资源化是未来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解决了固废污染。缓解了资源短缺。深度推进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对于系统解决我国固废污染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进一步释放垃圾分类产业发展潜力
随着各地加快垃圾分类工作布局。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将呈现较大的增长态势。垃圾分类产业的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与会者认为。从目前来看。无论是餐厨垃圾。还是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能力仍与预期相差较大。随着各地加快垃圾分类工作布局。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将呈现较大的增长态势。垃圾分类产业的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据了解。为了补齐垃圾分类处置短板。倡导固废资源化利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三部门从2010年到2015年。陆续公布了100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自此以后。全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发力。提高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能力。
作为试点城市。山西省太原市把垃圾分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部分。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据太原E20环境研究院执行院长成卫东介绍。太原市垃圾分类的总体模式是:以全程减量为基础。以焚烧处理为核心。以厨余垃圾“精分”和协同处理为关键路径。形成以可回收物“小循环”和产业升级为资源回收重点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体系。
“垃圾分类体系建好后。我们还巧妙地解决了垃圾分类所需资金保障问题。简言之。就是用好四种钱。” 成卫东告诉记者。一是用好自己的钱。靠政府的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二是用好别人的钱。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积极参与。三是用好未来的钱。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四是用好统筹的钱。进行区域统筹、区县统筹、城乡统筹、产业链统筹。发挥规模优势、成本优势。获得所需资金。
据E20研究院分析。在今年上半年的39个餐厨/厨余项目中。从地域看。湖北、山东、浙江、湖南四个省份分别有5个。按照是否在试点城市划分。其中非餐厨试点城市的占比为83%。随着各个城市不断提出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餐厨/厨余末端设施需求。作为整个固废产业链的前端。垃圾分类与收运一起。直接决定着后端处理的机会。随着环卫市场逐步放开。很多垃圾焚烧企业已经考虑从垃圾处理处置末端入手。将收集、运输、保洁、末端处理这一完整的产业链条连接起来。并挖掘其市场价值。
“2020年上半年。全国环卫市场末端处理共计释放近6000个环卫运营服务类项目(含标段)。新增年服务金额282亿余元。新增合同额973亿余元。” 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E20研究院首席行业研究员潘功表示。随着垃圾焚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企业都在向餐厨垃圾、污泥等横向业务领域拓展。未来固废市场的重心也将从单点发展到多点共荣。环卫、有机垃圾处理等都迎来新的机会。垃圾分类将彻底改变甚至重构固废行业的全产业链条。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目前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证垃圾分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固废事业部副总经理王亚东认为。作为城市管理新举措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标志。垃圾分类产业必将得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强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适应我国厨余垃圾特点的技术适应性。这就需要行业管理部门与有经验的企业。共同研究、出台支持我国固废资源化发展方向的产业政策。使行业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