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垃圾及其处理问题越来越来受到市民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作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目标之一。也要求我们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垃圾处理经验。最大化垃圾处理的综合效益。
对成都的建议
一是推进城市垃圾源头减量。要实现垃圾减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源头做起。促使垃圾不产生、少产生及回收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或避免垃圾排放;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适度消费。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办公。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垃圾产生;切实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规范废品回收市场。建立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广使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采取厌氧发酵、腐熟堆肥等方式。实现绿化垃圾、菜场垃圾等有机生物质垃圾的资源利用。减少垃圾末端处理量。
二是大力促进城市垃圾分类。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垃圾分类做法。推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按照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法。加大全社会垃圾分类投放的推进力度;在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小区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逐步推广;强化街道(乡镇)、社区(村)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切实提高垃圾分类质量;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激励机制。引导单位、社区、居民养成日常垃圾分类投放习惯。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垃圾管理体系。
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加大对城市垃圾处理产业扶持力度。对有发展潜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垃圾处理企业尤其是在建设用地、用电优惠、发电上网电价和享受减免税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机制和建筑垃圾管理收费机制;进一步开放市场。通过招标、招募等方式选择优质企业参与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确保其高标准建设运行。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以重大城市垃圾处理工程项目为纽带。开展城市垃圾减量、收运和处理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共同推进垃圾处理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四是深化公众宣传和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媒体正面宣传报道垃圾分类减量和处理的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舆论氛围。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加强全民教育。把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处理知识纳入全市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充分发挥职业、岗位教育的作用。把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处理知识纳入市民学校、民工学校等教育培训内容。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环境责任意识。倡导节约和低碳的生活消费模式。引导公众自觉参与、支持、监督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作者简介:
王德彰 成都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牟新云 成都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
胡艺迪 成都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科员